查看原文
其他

种了40年,发现西红柿真的越来越没味道,为什么?

2017-02-16 朱明发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上下游新闻市集

作者:朱明发(月照农园)

【导语】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西红柿越来越寡淡无味,“小时候的味道”越来越难找?这并不是“怀旧”心理在作怪。前不久,《科学》期刊发表了一篇中美学者的合作研究。研究指出,现代育种重视产量、外观等商品质量,导致失去部分控制风味的西红柿基因性状,西红柿的美味的确在逐渐消失。

来自台湾高雄月照农园的朱明发,有40多年种植西红柿的经验,他也切身感受到西红柿越来越不好吃的现象,据他推断,其中的原因远不止和基因有关。以下来看看他的观点吧!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


种了40年,发现西红柿真的越来越没味道,为什么?

最近有科学期刊说(见文末备注),西红柿变得没有以前好吃,10岁开始帮我父亲种西红柿,到后来自己种,40年吃下来,西红柿风味真的差别很大。

40年前的“柑仔蜜”(农友称呼西红柿的方式)是最原始的,吃起来滋味难以形容,我还记得第一代西红柿叫做“金柑”,是一种红色小西红柿,我们在月世界这里没有水,要挑水5、60公尺去浇水。月世界的青灰岩有很多微量元素,钾跟钙很多,西红柿很酸、很甜、皮厚度与味道厚度很够。我现在再怎么种,都再也种不出这个味道。

没有逆境的东西没有味道

植物的味道来自品种、空间与时间的变化。现在西红柿是大规模密植,以前是一个山壁种一点,空间不只表示植物之间的距离,还表示植物跟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自己家里种一些,风味就是比密植栽培味道好很多,也是这个原因。

空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逆境”(植物自然生长会面临的困难,例如缺水、缺养分光照等)。以前的西红柿野放,也没有搭架子,西红柿都是爬在地上,他有“逆境”必须克服,现在植物都没有逆境,跟人一样,没有逆境的东西没有味道。真的啊,我一个天才朋友甚至都故意去把西红柿踹倒…(笑)

作物要有味道,就靠阳光、露水跟草,设施栽培阻绝了这三样,西红柿味道一定会流失,我不愿意做设施栽培,也是因为这让作物没有味道。不过,农地有设施才会赚钱,没有设施就不会赚钱,因为西红柿很怕水,下三天雨根系就会坏掉,你用设施阻绝了水与细菌,收成当然比较有保障。

还有,大家都要吃皮薄,很多人说露天皮比较厚,当然露天阳光一直晒,就像我一样,脸皮很厚,这是自然的(笑),不过皮厚肉厚还是可以吃起来很顺,没有阻碍。

种多样作物的朱明发(图片来源/朱明发脸书)

非自然性的结果,可以有甜难有风味

现在西红柿栽培时间,也都大幅提早,高雄(位于台湾西南部)这边国历5月就开始种,这是“逆天而行”,因为通常来说,一般西红柿在温度30度以上就无法形成茄红素,所以都要用“蒙”(荷尔蒙)去催花,大概到八月九月就可以收成,他不是很自然性的结果。

过去是“顺天而行”,一般而言,农历七月后,国历9月中到10月才种,一个月后开花,虽然那时温度稍高,但是到了11月温度就降下来,西红柿喜欢干燥凉爽的环境,自然会长的比较好。

不过植物作物的生命广度很广,我发现月世界这里有野生西红柿,很小,到处可以长,而且夏天长的特别好,这个就超乎我所认识的环境原则。

例如说,专家认为土壤如果pH值超过6.5,草莓就种不起来,我们这里是天然的强碱区,pH值来到8,但我种了十几年草莓,又大又甜,也没用任何资材控制。而且高雄这么热,我还可以收成到五月。但是我有制造一个草莓微生态系统,在12月种苦瓜,苦瓜2、3月长起来后,会把光线遮掉,里面干燥凉爽,草莓就会长得很好。

植物很可能是介于大自然野性跟人类驯化的游离,不同的农法就像不同的厨师,同一品种同一作物,种出不同味道,我常常实验,我觉得有空间有逆境,人格会高尚、西红柿也一样。

朱明发的金圆满小西红柿(摄影/何柏萱,图片来源/好食机)

有甜有野性,风味才会出来

没有味道的甜很诡异,有野性又有甜,那就很精彩!我用棕梠灰,草木灰有钾肥,用冰醋酸溶解,一周洒个几次,甜度就出来了,喜欢甜度是一种天性,但是我们整个身体的思维里,有一种对原始味道的感受,可能必须种出原始的味道,才能搭配甜味。

现在种的品种叫做“金圆满”可能不是很多人种,他的外表比较没有那个讨喜,但是比较野性。

但是,说实话,觉得怎么样都回不去以前的味道,我最早只种3分地,每天都在果园里亲自照顾,长出来的水果吃起来,真是有感情的味道,现在我面积扩大,请人工来帮忙种,一样的程序一样的肥料,味道就是不同。

人与植物的联系无形而有质,现在我们之间的关连的确没有那么深,我现在的确也没有力气,像以前那样的照顾他们。商业化制度让人失去很多,对世界的连结也不一样,变成很单纯的吃,吃之外很多东西就被舍弃了。

原文链接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1921

备注: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所研究员黄三文协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哈利•克雷(Harry Klee)组成研究团队,探讨“西红柿为何不那么好吃了”,日前相关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的封面文章(见上图)。研究结果发现,西红柿在人工改良的过程中,往往选择“产量”,但追逐产量的代价就是丢失了西红柿中的风味基因性状,甚至隐藏在西红柿中的挥发性物质也随之流失。

相关报道链接

  •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1844/

  •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1/why-tomatoes-got-bland-and-how-make-them-sweet-again

延伸阅读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